在安全生產責任保險(安責險)的服務鏈條中,服務機構本應是企業風險防控的“醫生”、保險機構降賠的“盟友”。
但當下,在安全生產責任保險(安責險)服務市場,一場觸目驚心的 “表演” 正在上演。部分傳統服務機構打著 “專業服務” 的旗號,行 “走過場” 之實,將安責險服務異化為 “偽專家、假排查” 的形式主義鬧劇。但深入探究不難發現,這背后既有服務機構自身的短視,也暗藏著行業發展的深層矛盾,而破局之路,正藏在對現狀的全面審視中。
一、困局溯源:服務機構為何陷入“形式主義”泥潭?
走進許多企業的安全檢查現場,所謂的 “專家團隊” 拿著千篇一律的檢查清單,走馬觀花地在廠區轉一圈,拍幾張照片,簽個字,就算完成了安全排查。員工安全培訓環節,也僅僅是讓員工簽到打卡,播放一段陳舊的視頻便草草了事。“專家來了像做客,培訓完了啥也沒學到。” 企業安全主管的吐槽,揭開了行業亂象的冰山一角。
服務機構為何陷入 “表演式服務” 的怪圈?從其自身立場看,首先是生存壓力的倒逼。在安責險服務費長期被壓縮在保費 3% 左右的行業標準下,服務機構若投入大量人力、物力提供高質量服務,可能面臨入不敷出的困境。一位服務機構負責人坦言:“我們服務一家企業的收入有限,要是每個項目都精耕細作,根本養不活團隊。” 其次,市場競爭的無序也加劇了這種局面。部分機構通過低價競爭搶奪市場,迫使其他機構為維持份額,只能降低服務標準。此外,監管與考核機制的不完善,讓服務機構有機可乘,“反正保險公司不會仔細核查服務質量,按標準流程走效率最高”,這種僥幸心理在行業內蔓延。
二、惡性循環:形式主義如何反噬服務機構?
短期“省事”的代價,是長期“生存危機”的爆發。
然而,這種短視行為帶來的惡果,最終反噬的是服務機構自身。形式主義服務讓整個安責險服務行業陷入信任危機,企業花費高額保費卻得不到應有的保障,投保積極性大幅受挫,續費率下降直接影響服務機構的營收。更嚴重的是,服務無法有效防范事故發生,一旦企業出險,保險機構賠付增加,后續必然收緊對服務機構的費用結算,甚至終止合作。
“去年我們按服務機構的建議整改,結果還是發生了事故,今年就換了其他服務商。” 某化工企業的選擇,正是眾多服務機構面臨的現實危機。當服務失去價值,安責險服務市場陷入 “低質服務 - 營收下滑 - 更難提升服務質量” 的惡性循環。
三、破局新生:服務機構的主動變革與行業重塑
安環家賦能的新質安全服務機構已率先破局。安環家賦能的新質安全服務機構摒棄 “表演式服務”,以專業能力和實際成效贏得市場認可。
安環家 “服務 + 科技 + 責任” 的創新模式,既幫助服務機構提升服務效率、降低成本,又通過責任綁定機制確保服務質量。當服務機構憑借真本事獲得企業認可,不僅能獲得更高的服務費回報,還能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,實現可持續發展。
當政策端將服務效果納入考核核心,當企業端開始為“真服務”主動加價,這場持續多年的“安全表演”終將落幕。服務機構必須清醒認識到:3%的服務費不是行業的天花板,而是價值定價的起點。從 “偽專家、假排查” 的形式主義表演,到 “真服務、見實效” 的專業保障,安責險服務機構正站在變革的十字路口,唯有主動擁抱變革,跳出低價低質的競爭怪圈,以專業和實效為核心,才能打破困局,重塑安責險服務的價值與尊嚴。
安全服務的未來,屬于那些敢于撕掉模板、直面風險、用數據說話的實干者。
更多方案請掃碼下方二維碼咨詢: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