據統計,我國保險業保費收入正呈現增速持續放緩的趨勢:2024年行業匯總數據顯示同比增長僅為5.7%,較2023年9.13%的增速水平回落3.43個百分點,與2019年12.2%的峰值增長相比更顯疲軟。這一趨勢與市場主體擴容形成鮮明反差:近年來,保險機構數量持續攀升,但有效需求增長未能同步匹配,行業整體面臨供需結構失衡的深層挑戰。
“小而全”模式正成為套牢部分險企枷鎖
保費收入的下降,再次印證了保險行業長期同質化惡性競爭的困局。部分中小保險機構盲目跟隨頭部險企以“小而全”的戰略進行全國化布局,從而導致資源分散、運營成本高企。2024年保險行業綜合成本率持續攀升,部分中小險企已逼近盈虧平衡臨界點,形成“有規模無效益”的惡性循環
而有限的市場空間更迫使保險公司試圖通過費用戰、渠道戰、價格戰等惡性競爭的方式,爭奪本就不多的收益份額。更有甚者,部分險企采用欺瞞、違規等違規手段鋌而走險,突破監管紅線,最終收獲一紙“天價罰單”。
突破“小而全”的發展模式,借助中小企業靈活、敏捷的特點,快速找到屬于自己的戰略支點,從而撬動全新發展機遇,正成為許多保險機構破局方向。
瞄準細分市場,部分險企借“安責險”突圍
近年來,安全生產責任保險(以下簡稱“安責險”)在政策推動下正加速發展,成為市場的重要增長點。不同于頭部企業的廣泛布局,有限投入,尚未建立突出的服務優勢。中小保險機構正通過聚焦細分領域、優化服務模式,通過打造卓越的“風險減量”服務,在安責險市場尋求差異化的競爭路徑,逐步形成自身優勢。
據行業數據統計,2023、2024兩年安責險市場保費規模年均增速都保持在20%以上,2025年預計保費規模更將突破200億元至250億元。
以”區域深耕”和“定制服務”打造獨特優勢
1. 聚焦區域市場,強化本地服務
部分保險機構可以利用自身原有市場優勢,選擇深耕特定省份或經濟帶,利用本地化團隊快速響應客戶需求。例如,某地方性險企在省內工業園區設立專項服務小組,聯合第三方安全機構為企業提供風險評估、隱患排查等增值服務,從而贏得服務企業的青睞,達成長期戰略合作。
2. 推出行業定制服務,打造服務品牌
針對不同行業的風險特性,專注于“安責險”市場的保險機構可以更高效的推出定制化方案。如某專業保險公司針對化工企業開發“安責險+X”的組合產品,覆蓋企業生產中面臨的多重風險;另一家險企則聯合科技公司,為建筑施工企業提供“保險+物聯網監測”服務,通過實時數據降低事故率。
3. 科技賦能,優化風控與理賠
相比傳統保險模式,部分險企能夠快速引入借助大數據、AI等技術提升風控效率。如利用企業安全生產記錄、行業事故數據庫等精準定價,并通過智能理賠系統縮短賠付周期,增強客戶黏性。
借勢優質平臺,重塑行業價值,加速轉型步伐!
為推動安責險與安全生產深度融合,7月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下設的“安全生產責任保險事故預防服務專業委員會”(以下簡稱“專委會”)正式成立。這一國家級平臺的落地,標志著行業從“政策驅動”邁向“生態共建”,為保險機構轉型提供了關鍵支撐。
鑫安利作為專委會的掛靠單位,以科技和創新打造“安環家平臺”,全方位為保險機構賦能:
打造專業合規體系,堵漏洞,贏先機
?政策精準對接:基于行業要求,協助保險機構優化費用管理流程,確保產品設計、備案、執行全鏈條合規;
?數據鏈透明:通過領先技術,實現費用流向可追溯,切實防范各種違規行為。
海量安全服務機構和安全專家儲備庫
?千家服務機構:遍布全國的合作伙伴(評價機構、咨詢公司等),均可作為您的屬地化業務觸角,助力保險機構快速拓展區域市場;0網點投入,也能覆蓋原無法觸達的空白市場。
?萬名平臺專家:持證專家手持智能終端(APP),實時響應需求,解決“最后一公里”服務落地難題。
?轉化保障:通過安責險事故預防技能培訓班,標準化賦能,確保業務轉化效率。
“真預防”服務體系,降低賠付率
?全流程質控:安責險事故預防服務專業委員會牽頭輸出高標準事故預防服務流程、技術規范及質量管理體系,做好“真”事故預防服務,降低賠付率。
?服務過程留痕溯源:服務全流程的標準化、公開化、透明化與留痕化,滿足監管要求。
?標準化交付:事故預防服務嚴格遵循AQ9010-2019行業標準與T/HAS108-2021團體標準,全國統一服務規范,保險機構可以安心拓展業務,將服務留給專業機構。
安責險的強制推行,為許多保險機構提供了“換道超車”的機遇,將安責險從“邊緣業務”轉化為“戰略中心”,圍繞“安責險”在服務客戶的同時,走出一條差異化、可持續的成長路徑。
掃碼咨詢,搶占轉型先機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