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最懂企業的你,為何成了利潤鏈的最底層?
您每天奔波在企業一線,幫他們排查隱患、培訓員工、建立安全體系——論專業,您是行業翹楚;論距離,您離企業最近。
但奇怪的是:明明站在離企業最近的位置,卻始終夠不到利潤的核心。
保司壓價、中介截胡、服務費被層層稀釋……這種“近在咫尺,遠在天涯”的矛盾,究竟從何而來?
您每天跑企業、做評估、出報告,以為靠技術就能站穩腳跟,可傳統模式早給您設了 “隱形牢籠”:
1. 訂單命脈被攥死,服務成了 “保司外包工”
現在單做事故預防服務,大多得看保司臉色:保司派單才有錢賺,派什么區域的單、做什么行業的服務、收多少費用,全由保司定。想多接單子?得托關系、拼人脈,甚至壓低報價 “內卷”,完全成了 “被動接單的工具人”。保司用您的服務報告定價,中介用您的專業背書簽單,而您只能拿到服務費的“零頭”。
2. 利潤被層層壓榨,10%收益抵不過成本消耗
辛辛苦苦給企業做完風險評估、隱患整改方案,收益卻低得可憐:傳統模式下,服務費經過保司、中介層層分流,到您手里只剩10%左右。更糟的是結算周期長,報告交了還得等保司審核、走流程,回款少則兩三個月,多則半年,員工工資、差旅成本壓得您喘不過氣,“賺的不如墊的多”。
3. 客戶信任握不住,保單成了 “別人的蛋糕”
您花3個月幫企業建安全體系,排查出20處隱患,企業老板拍著您的肩膀說 “靠譜”—— 可轉頭,他的安責險保單卻在保司或中介手里續了費。您用專業贏得了信任,卻沒把信任變成長期收益,下次企業有服務需求,還得從頭開始 “搶單”,客戶資源成了 “過路客”。
二、為什么利潤總繞開你?
我們把行業拆成一張“價值鏈三明治”:
A. 最上層:保險公司。掌握保單定價權、客戶歸屬權。
B. 中間層:保險中介。掌握信息差,賺5%~8%傭金。
C.最下層:安全技術機構。掌握企業真實風險數據,卻只被當成“報告供應商”,拿10%服務費。
結論:誰離風險數據最近,誰就最有資格做“保險方案設計者”;但誰沒有保單出口,誰就永遠在最底層。
一張對比圖,看懂差距:
維度 |
傳統模式 |
安環家“服務+保單”模式 |
客戶歸屬 |
保險公司 |
你自己 |
收益結構 |
10%服務費 |
不高于5%傭金+21%服務費=26% |
回款周期 |
3–6個月 |
服務驗收,實時結算 |
資質門檻 |
自行投標/年審 |
平臺直接授權 |
續保收益 |
0 |
每年自動續傭 |
三、你的利潤在哪里?
1.信任變現才是真本事
您給企業做風險評估時,比誰都清楚他的痛點,這時您推薦適配的安責險方案,企業認可度比陌生中介高10倍——畢竟您是“幫他解決問題的人”,不是 “推銷保單的人”。通過安環家平臺,您服務的企業可直接在平臺出單,不用再從保司手里“分殘羹”,而是自己掌握客戶資源,想服務哪家企業、怎么設計方案,完全自主,真正把“專業信任”變成“訂單主動權”。
2. 收益從“10%辛苦錢”到“26%增值錢”:每單多賺160%才叫專業值錢
傳統模式下,10萬保費的事故預防服務,您只能賺1萬;但通過安環家生態模式,您能賺兩筆錢:
●保單傭金:企業通過您出10萬安責險保單,您拿5%凈保費傭金,即0.5 萬;
●服務收益:這張保單的事故預防服務由您承接,收益達凈保費的21%,即2.1萬;
兩筆加起來2.6 萬,比傳統模式多賺1.6 萬!更關鍵的是保單續期后,傭金和服務費持續到賬,客戶越穩定,您“躺賺”越輕松,真正實現“服務一次,收益多年”。
3.基于企業深層需求,拓展200多項新業務
隨著您為企業服務的時間越來越久,您對企業的相關了解也越來越深入,就有機會基于認可開展企業所需的“安職環消”相關的多重業務,目前通過安環家可以實現“安職環消”相關的200余項業務,真正做到“條條大路通羅馬”,讓您的收入多倍增長。
隨著今年《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實施辦法》出臺,新規明確了:保司必須將不高于21%的保費用于事故預防服務,且優先委托有資質/有能力、有服務記錄的服務機構承接。本身就有專業資質的您,如果通過安環家平臺綁定保單后,不用單獨參與保司投標,就可直接承接服務,合規又高效。用“服務+保單”模式,您能直接站上政策紅利的風口。
安全管理產業的藍海正逐漸鋪開,手握企業需求和專業服務能力的“您”正迎來大有作為的“黃金時代”!市場機遇瞬息萬變,攜手安環家,穩穩接住屬于您的“真金白銀”。
掃碼咨詢,搶占市場先機!
